中国发射天问二号,启动小行星探测采样任务

广告
“中国所有的行星科学家都在忐忑地期待这次历史性任务的成功,”香港大学月球地质学家钱煜奇表示。
探测器还有一个次要目标——一颗不寻常的彗星,作为扩展任务的一部分,它将对其展开研究。
造访这些天体将有助于揭示更多关于太阳系内行星形成的奥秘。鉴于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风险,研究其结构与矿物组成有助于制定偏转或摧毁它们的计划。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行星科学家萨拉·拉塞尔说:“样本返回任务如同一个不断带来新收获的礼物。”
尽管小行星碎片会偶尔坠落到地球表面,但它们在穿过大气层时会遭到污染和改变。科学家更倾向于从源头获取未受干扰的物质,带回超净实验室进行研究。
“样本返回任务能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解析天体的物理化学特性,这是望远镜或航天器远程观测无法实现的,”伦敦自然史博物馆陨石学家阿什利·金解释道。
广告
日本已两次完成此类任务,它的隼鸟号探测器分别于2005年和2019年从小行星丝川和小行星“龙宫”采集样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奥西里斯-Rex探测器也于2020年完成了对小行星贝努的样本采集。
天问二号即将造访的这颗小行星颇为特殊。这颗曾编号2016HO3的准卫星虽绕地运行,但并非真正的地球卫星,因为它受太阳引力主导。它由与月球相同的火山物质构成,这意味着它可能是被陨石撞击后从月球表面剥离的一块碎片。
“因此,震荡天星可能掌握着地月系形成和演化的关键信息。”阿什利·金说。
“然而它的起源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马里兰大学的行星天文学家本杰明·沙基说。他表示很期待天问二号能把这颗小行星的样本带回地球进行研究,这应该能解开震荡天星的起源之谜。
中国对天问二号如何运转的具体细节披露有限,不过去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透露了若干关键信息:多光谱相机与红外成像仪将测定震荡天星的形态、尺寸、自转参数及矿物组成,同时搭载的雷达系统将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测绘。
广告
通过观察震荡天星的热特性,天问二号还将帮助研究雅可夫斯基效应。当阳光照射到一颗旋转的小行星时,它向阳的一面会升温。当小行星继续旋转时,它就会冷却下来,从而推动小行星,就像一个小型推进器。随着时间的推移,逸散的热量会将一颗无害的小行星推向撞击地球的轨道。
尽管震荡天星距离地球最近可达1448万公里,是一个容易抵达的目标,但靠近表面采集样本仍有风险。“样本采集和返回是最困难的环节,”拉塞尔说,“因为人类在这两方面的经验非常有限。”
这是颗直径仅40米左右的小行星,目标很小,加上约28分钟一圈的高速自转特性,更是增加了采样难度。“必须研发非接触式采样技术,或实现与其自转同步的锚定系统,”阿什利·金解释道。
中国的探测器可能会同时尝试这两种方法。“天问二号将使用两种方法从震荡天星采集样本,”钱煜奇说。
第一种是“触地即走”,这是美国和日本小行星任务即采用该方法:探测器短暂接触天体表面,通过压缩气体或发射弹丸扬起表面物质,捕获飞溅的石块,然后撤离。
第二种方法,即“锚定附着”,这种方法从未进行过实地测试。天问二号将使用一系列钻头固定在小行星上,然后采集浅层和深层样本。
广告
若天问二号成功克服这些风险,最终将震荡天星样本投放回地球,随后将飞往311P/PanSTARRS彗星,预计2030年代初抵达并开展远程研究。
“这类天体仍然非常神秘,”沙基说,尤其是因为在靠近太阳温暖光芒的地方,冰质岩石本不应存在。但它们可能有助于解释地球是如何成为一颗拥有浩瀚海洋的行星的。
然而,这场火星竞赛不应掩盖中国首次获取小行星样本的里程碑意义。
“这非常令人兴奋,”麻省理工学院行星科学家理查德·宾泽尔说,“但小行星探测自有其独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