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8月22日讯】古代玛雅文明的衰亡之谜,让许多考古学家为之着迷。不过,关于它的衰败原因可谓众多纷纭,直到英国科学团队透过墨西哥洞穴的石笋,首次揭示了该文明崩塌不仅是受到内部战乱、贸易路线改变的影响,还受到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
古典期玛雅文明末期(约公元800年至1000年),位于尤卡坦半岛(Península de Yucatán)南部低地的大型城市中心经历了广泛的社会政治动荡、遗址废弃和人口减少,导致政治权力中心也随之向北转移,但仍持续衰败直至灭亡。
考古学家发现,该文明出现衰败的过程中,其象征性的纪念碑(石碑)在建造上陷入停滞期,直至公元998年后完全停止。尽管考古学界对于该文明消失,曾提出外敌入侵、政治斗争或气候变化等理论,但这些看法仍存在一些争议,它们都无法完全解释玛雅人口大幅下降的原因。
这次,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领导的研究小组,透过墨西哥一处洞穴中石笋“指纹”,发现“古典期玛雅文明”在衰败期间(公元871年至1021年),当地曾经存在一场持续13年的超级干旱,以及数场持续3年以上的严重干旱。
这些精准测定干旱的气候数据,不仅与现有的历史和考古证据相符,更明确指出干旱与加速“古典期玛雅文明”灭亡进程相关。此研究为分析该地区“人类与气候”的互动,提供一个精细的新分析框架。该研究结果于8月13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

研究团队选用墨西哥西北部的尤卡坦州(Yucatán)的格鲁塔斯‧扎布纳洞穴(Grutas Tzabnah)内的“石笋”(Tzab06-1)作为研究的目标,原因是该洞穴靠近包括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普克(Puuc region)地区等多个大型古典玛雅文明遗址,并与它末期经历相同的区域气候状况。
研究人员对石笋内部的“氧同位素层”进行年代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石笋在公元870年至1100年之间的剖面中显示出明显的纹层,这段时间正好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末期相重合。
由于石笋中的年层(约1毫米)相对较厚,研究人员得以从每层特定的氧同位素中,精准判读出雨季、干旱等气候变化信息。另外,他们还用现在气候降雨对石笋造成的影响进行交叉比对,以验证和校正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据石笋中蕴含的气候讯息显示,公元871年至1021年间,当地曾发生过8次雨季干旱且每次至少持续3年,其中最长的一次干旱持续了13年(约公元929至942之间),远超公元1500年至1900年中记录的最长干旱期(10年)。
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极端干旱可能导致玉米、豆类和南瓜等重要农作物的产量,比正常降雨年份锐减近90%。由于长期的粮食短缺,可能导致玛雅的土着人口骤减20%到50%。
他们从石笋观察到的结果,与“古典期玛雅文明”纪念碑上铭刻的日期基本相符,因为该文明末期只要发生长期性的严重干旱,其纪念碑建造与一些其它的政治活动,就会出现中断的现象。

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古玛雅人拥有先进的水资源管理技术,但如此长时间的干旱已经严重冲击当时的社会稳定性。因此,分析该洞穴和该地区其它洞穴中的石笋,对于解开古玛雅文明的衰败谜团就至关重要。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博士后丹尼尔‧H‧詹姆斯(Daniel H. James)对该校的新闻室表示,“虽然严重干旱期间,不一定意味着玛雅人放弃了奇琴伊察地区。不过,我们认为与建造纪念碑相比,他们可能更担心是否有足够的农作物可以食用。”
詹姆斯博士接着说,“根据玛雅人留下的考古证据,关于导致玛雅文明衰落的原因有很多种理论,例如贸易路线的改变、战争或严重的干旱。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将考古数据与可量化的气候证据相结合,让我们对古玛雅文明衰败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表示,“了解每个雨季的具体情况,远比了解年均降雨量来得更有价值。因为它能够区分雨季,让我们能够准确追踪雨季、干旱的持续时间,而这些正是决定农作物能否丰收的关键原因。”
“石笋除了能告诉我们这段时期的历史信息,或许还能告诉我们当时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强度等信息。这项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案例,未来有望用于研究其它远古历史。”詹姆斯博士还表示。
这项研究部分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和利弗休姆信托基金会(Leverhulme Trust)资助。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