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两千年无人敢挖?揭密秦始皇的地下王国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登基之后,大多数都会立马着手办一件大事,不是开疆拓土,也不是修史扬名,而是规划以及修建自己千秋百代之后的居所——陵墓。有的皇帝甚至从太子时期就开始着手这件事。

在古代的信仰中,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生命的一种延续。那么作为一朝的帝王,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当然也要与自己的身份相匹配,不能太简陋寒酸。

这些帝王陵墓的兴建,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这规模可不是咱们一般老百姓可以想像的。既然陵墓修得那么大,里面空荡荡的也没意思啊。所以人们基本上都相信,帝王墓中都陪葬着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甚至还有举世无双的稀世之宝。比如,有传闻就说,天下第一书“兰亭序”的原装正版就藏在唐朝女皇武则天的乾陵中。还有人说,全球独一份、明朝永乐大帝手抄的《永乐大典》正本则被嘉靖皇帝带进了他的永陵。

这陪葬丰厚的帝王陵自然就被某些人给惦记上了,他们就是历代最会凿墙开门、挖土找宝的“摸金校尉”,通俗点说也就是盗墓贼。于是,历史上绝大多数帝王陵墓,最后都难逃被盗的命运。然而,凡事总有意外,有三座神秘的帝王陵墓,它们堪称是“盗墓贼的噩梦”。

一座,没人敢开。
一座,没人能动。
一座,没人找得到。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来详细聊聊其中的一座——谁也不敢打开的秦始皇陵。

惊人的地下王国

1974年4年,天气大旱,陕西西安临潼县骊山脚下的农民们为缺水发愁。于是大家合计,一起打井浇地吧。大约挖了1米深的时候,他们发现这地怎么变硬了?土的颜色怎么变成了红色?再继续挖,一些真人大小的陶器头像和一些铜制的箭头出现了。

这几个农民以为挖到了以前大户人家埋在地下的什么废弃东西,有人甚至把一些铜箭头当废品给卖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这一铲子挖出了秦始皇的地下大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

到了1981年,骊山脚下已经陆续出土了三个兵马俑坑。

在兵马俑被发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秦始皇陵的范围仅仅限于封土,就是距离兵马俑坑西边的那个巨大的坟头。在中国古代,封土越大,墓主人地位越高,而帝王级别的一般都是“大如山陵”,所以才叫皇陵。兵马俑的出现,让考古学家们意识到,大家还是低估了秦始皇的格局了。

那么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大呢?

要想准确且无损地研究秦始皇陵,光靠传统的考古探测工具和脚步丈量肯定是不够的。于是,中国成立了863计划考古子项目,与国际科学家合作,利用高科技,比如遥感探测,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包括地质雷达、磁力仪、重力探测仪等对秦始皇陵进行深入研究。

而最后的结果,相当惊人!

封土部分呈金字塔形,南北向的边长是350米,东西向的边长为345米,高76米。总面积达十二万平米,相当于十七个足球场。

而在封土之外,是仿照秦都咸阳设计的长方形陵园,内外两层城墙。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这大约是3个故宫的面积。

还没完,考古学家在内外城的里面和外面发现了二千多个陪葬坑,兵马俑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文官俑坑、铜车马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等。

最后考古学家确定,整个秦始皇陵是一个边长大约为7.5公里,总面积大约是56平方公里的陵墓,差不多是78个故宫那么大。

看来秦始皇不仅仅是在修建陵墓啊,而是在打造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啊。

而最让人们好奇的,则是深埋在土地之下的地宫,那里藏着秦始皇的棺椁,数不尽的珍宝,还有一个个无法证实的神秘传说。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是这样描绘地宫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意思就是说,秦始皇仿造秦朝的山川地貌打造了地宫,用水银来模拟地表的江河湖海,并设有机关使水银能流动循环。地宫的穹顶上绘有包括28星宿在内的宇宙星象图,地面上则做出山川地理的样子。

现在室内设计很多人都喜欢给卧室配一个星空顶,晚上关灯睡觉的时候,仿佛置身宇宙星河之中,感受静谧而神秘的气氛。而“豪车之王”劳斯莱斯也曾推出过星空顶篷,那是相当受欢迎啊。没想到,这创意,二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早就想到了,实在是不得不服啊。

不过,话说回来,创意归创意,秦始皇真的把这一切变为现实了吗?我们又该如何考证呢?考古学家微微一笑,表示:别急,我们自有妙招。

寻找“水银湖

水银,也叫汞,液态汞在常温下很容易挥发。如果地宫里有大量水银,经过挥发和渗透,从封土的土层中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就对秦始皇陵土壤的汞含量进行测量,结果在封土的中心区域发现强汞异常区,这片区域大概1.2万平米,是整个封土面积的10%,而这里的汞含量超过正常土壤的数十倍。这显然是非自然原因造成的,但是这能否就证明,地宫中存在水银呢?

当时围绕水银含量,有两种猜测,一个是这些水银不是地宫的,而是当年建造的工匠故意洒在表面的,目的是防止盗墓贼盗墓。另一个则是这些真的是地宫的水银,而且估算总量至少有100吨。

这个巨大的水银估算量让考古专家对第二种猜想很是纠结,因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水银自古就是稀缺产品,1981年,中国的水银产量只有300吨。而且根据宋史记载,宋朝每年的水银产量只有1.1吨,这还是动用举国之力生产出来的。如果地宫中真有水银,那么多水银从哪里来的呢?

碍于当时的技术不发达,关于水银的疑问只能被暂时搁置了。到了2002年,863计划考古子项目建立之后,转机来了。

科学家们利用对封土进行氡气测量,交叉验证了土壤中的汞含量超标,的确是由于地下水银的挥发。同时,他们还利用遥感探测技术对秦始皇陵内部进行了全面勘察,证实地宫内确实存在一个巨大的水银湖。而且水银的分布是东北多,西北少,正好和秦朝的河流分布吻合。

看来,《史记》记载的果然没错,地宫真有水银。

随着水银湖的发现,一个流传千百年的传说,似乎也找到了合理解释。据说,秦始皇陵时不时就会传出巨大的撞击声,低沉而深远,晚上听起来尤其吓人。人们传说这是秦始皇陵中守陵的阴兵在巡游,也有人说这是秦始皇的灵魂在发号施令。

有研究人员说,很可能这是秦始皇巨大的棺椁漂浮在水银湖上,撞击地宫内部而产生的声音。当然,这也只是猜测,如果真是这样,秦始皇的棺椁一定要非常结实才行,否则二千多年这样撞来撞去,恐怕早散架子了。

这时有人提出,司马迁在《史记》留下这么一句话“下铜而致椁”,这是不是说秦始皇用的是铜做的棺椁啊?真是这样,那肯定不怕撞。对于这个说法,很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拚命摇头:秦汉时期最高规格的墓葬形式都是采用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在棺椁外围一圈。让铜棺在水银上漂?没听说过,不确定。

但是呢,他们也不能100%排除这个可能,因为用青铜做棺椁,虽然非常、非常罕见,但是历史上真的有。中国云南就曾挖掘出一口铜棺,全世界就这一个,而它差点被熔成一锅铜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稍微拐出去说一说啊。

“福大命大”的铜棺

1964年3月,云南​​的大波那村,有四个人挖出了一口重达5000斤的铜棺。这口铜馆非常独特,由七块铜板用棒铆联接而成,上面装饰着雷纹、燕纹、虎纹、豹纹、鹿纹、水鸟纹等多种纹饰,一看就是个稀罕物。

不过发现铜棺的四个人没啥文物保护意识,他们琢磨着把这铜棺给拆了,把铜板拿去卖废品……又是卖废品,之前兵马俑的铜制箭头也是被当废品卖了……

好在,他们那里的村支书有些见识,得知这件事之后赶快报告给了考古单位,很快考古专家就赶来了。

专家对铜棺进行了碳同位素检测,发现这口铜棺是为公元前4世纪制作的,也就是我国东周到战国时期。那个时候青铜冶炼技术很发达,确实有能力制作这么一口庞大的铜棺。但是一般人估计还是用不起啊。那这是不是意味着,铜棺所在的地方是一座重要的古墓?

考古专家立刻开始挖掘。果然,他们找到了一个墓葬群,其中有一个大墓,还有许多小墓。不过,这个墓葬群中只有这一口铜棺,看来这个铜棺的主人身份地位最高。在查阅历史资料之后,考古专家推断,铜棺主人可能是东周时期云南古滇国的贵族,甚至国王。

考古专家激动不已,连夜上报,申请对铜棺进行文物保护。谁知,一盆凉水浇了下来。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前夕,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上级部门觉得这铜棺属于“四旧”,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中的旧文化,要求把铜棺直接融掉。

考古人员觉得很舍不得,这文物一旦毁了就再也无法挽回了,于是他们偷偷将铜棺保存了起来,存放在大波那村,让这口铜棺逃过一劫。现在这口铜棺作为国家级文物,被收藏在云南博物馆之中。

说完云南铜棺的曲折经历,咱们再拐回来说秦始皇陵,关于司马迁所说的“下铜而致椁”,专家还有一个解读,就是地宫的地基是用铜浇灌的,这个似乎比铜棺漂浮在水银上,要靠谱一些。看来,传说毕竟只是传说……

关于地宫水银的传说,还剩下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水银来自哪里呢?

巴蜀矿主

水银主要是通过焙烧硫化汞——朱砂,也叫丹砂获得。秦朝的丹砂矿主要分布在巴郡和黔中郡,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和贵州铜仁。考古发现,重庆涧陵小田溪战国墓出土了大量丹砂制品,汞含量达98%以上,还有贵州万山汞矿遗址发现战国时期的竖井、斜井和选矿槽,深度超50公尺。可见这个丹砂产业当时在这个地方还是非常成熟的。

那么这里会不会有人是秦始皇的水银供货商呢?《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就是说,在巴蜀有位名为“清”的寡妇,是丹砂矿的矿主,她经营有方,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看来从古到今,家里有矿就是不一样……秦始皇认为清是一位贞妇,对她礼遇有加,并在她去世后,修建了一座“怀清台”来纪念她。

后世猜测,这位叫清的女子估计为秦始皇的水银湖贡献了不少力量。

当然,秦始皇地宫所需的水银量那么大,光靠巴蜀地的供应可能还不够。考古学家在陕西旬阳北部的青铜沟一带也发现了丹砂矿,汞储量有1.74万吨。在这附近发现了三千多个不同时期的矿洞和开采遗迹,周围还有秦汉时期的建筑。所以专家推测,秦始皇很可能也从这里获得了不少水银。

水银来源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下面就是冶炼技术问题了,这个环节跟不上也不行啊。既要能大规模提炼水银,又要保证工匠不会因为汞的挥发而中毒,这可不容易。

专家研究发现,秦朝人采用了“火法炼汞”的技术,就是将丹砂与石灰混合,放在陶罐中加热,他们可能使用了涂有黏土的双层陶管,密封提炼,减少汞蒸气的损失,随后再将汞蒸气经冷凝后收集。按照这种方法1公斤的丹砂能提炼出0.8公斤的水银,相当高效啊。

而储存水银的容器也是很有讲究的,考古人员猜测,这些容器内部涂有蜂蜡,外部用糯米浆混合石灰密封,确保水银不会挥发引起人员中毒。2019年,秦始皇陵西侧陪葬坑出土一批青铜容器,内壁检测出汞残留和蜂蜡成分,证实了这个推测。

秦始皇陵地宫的水银之谜基本上算是解开了,这用高科技考古果然颇有成效。而在这次勘探中,考古队还收获了一个更大的惊喜,并顺手解决了几个困扰大家很久的历史谜团。

地下金字塔

2002年,当考古团队利用最新遥感勘探技术扫描秦始皇陵封土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封土之下出现重力异常,地质雷达也接收到奇怪的反射波。种种迹象表明,封土下方似乎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建筑结构。

哎?封土下还有建筑?这可是前所未闻啊。见多识广的考古人员也困惑了。该不会是仪器有误吧。于是他们决定用传统的探测工具——洛阳铲来验证一下。

这洛阳铲是洛阳盗墓贼李鸭子发明的,前面是长长的铁锹。一铲子下去,就能带回一定深度的土层。通过分析不同土层的颜色、质地、疏密等等就能判断出,这地下是有墓还是没墓。

洛阳铲经过改造后,成为了考古利器。有时候现代高科技收集数据,计算来计算去,还不如来一铲子直接。

考古团队在发现重力异常的地方下铲子,结果真有了不同的发现:地下有人工夯实过的夯土,和表面松散的土质不同。这意味着,地下确实很可能有人为构筑的建筑。

这个发现让考古团队兴奋不已,难道说这地宫位置之谜就要揭开了?!

关于秦始皇地宫的位置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封土之下的地宫是用来迷惑盗墓贼的假墓,真正的地宫其实在骊山之下。支持这个说法的人还找出了古籍中的相关记载。

在《汉旧仪》中这么说,“丞相臣斯昧死言:臣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意思就是丞相李斯向秦始皇禀报开凿皇陵的进展,说已经到了至深至极的地方了,挖也挖不动,烧也烧不坏,敲一敲,听起来里面好像是中空的。秦始皇说,如果这样那就往旁边去300丈吧。清朝的一丈大概2.3米,也就是往旁边去700米。

你看,这书中明明白白说了“治骊山”,很可能就是在挖通向骊山的地下隧道,碰上了类似花岗岩的巨石挡道,怎么也无法向前推进,所以秦始皇下令往旁边700米绕开巨石再继续。

不过,对于这段历史记载,也有人给出的另外的解释,认为“骊山”只不过是指这一区域,并不单单指那座山。很可能是在向下挖的时候,遇到类似巨石的障碍,这个“旁行三百丈”,是指把陵墓扩大300米。

那么这两种说法,哪个对呢?考古学家嘿嘿一乐,你们说的都不对。

考古团队在用高科技深入探测封土下方之后,发现这里有诸多异常,除了之前说的重力异常、反射波异常,还有明显的磁异常、高电阻率异常等等,具体技术过程我们这里就不详述了,直接给结论,考古团队发现封土之下存在9层由上至下递减的阶梯状结构,上宽下窄,如同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每一层宽2米的台阶上,都钻探出残瓦碎片。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说,埋入土下的墙侧台阶上,竟然还修建了9圈长廊?

《汉书》曾载秦始皇陵“中成观游,上成山林”,这“上成山林”不难理解,在皇陵上种上大量的树,那“中成观游”是什么意思?多年来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都对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这封土中间有什么好观赏游玩的?

这次的勘探发现可算给大家解谜了。如果封土之内有9圈长廊或其它建筑,以便让秦始皇的灵魂参观游览,古人的记载不就完全说得通了吗?。

在往下看,最下面就是秦始皇的地宫,主体结构是东西向边长170米,南北向边长145米。而墓室在地宫中央东西长80米、南北宽50米,高15米,面积大约有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9层设计呢?目前有几种推测:
· 防盗:分层结构设计可混淆地宫方位、延缓盗掘进度。
· 防塌方:保证上层封土不会因年代久远而坍塌。
· 象征九重天:古代“九”为阳数极致,象征天界、帝王至高权威。
· 压制水银气体外泄:地宫中有大量模拟江海的水银,可作为防毒层。
· 隔层阻气:有专家认为这是“气密结构”,使地宫不腐、永存。

那么,这个探测到的地宫是真的,还是忽悠盗墓贼的假墓?考古专家表示,这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真的。如此巨大且结构复杂的地下建筑群,绝不可能只是为了建一个假的,逗你玩。

而且考古专家还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地宫位置的一段描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

穿三泉是指秦始皇陵修建时,穿过了三层泉水,地宫在三层泉水之下。考古学家研究骊山的地层结构发现,在地宫之上有多层滤水层,相当于“三泉”,与古籍描述吻合。看来,这个地宫果然是如假包换的真地宫了。

这时,考古人员的好奇心又上来了。地宫顶着三层地下水,不怕水漫墓室吗?看看勘测结果,地宫内很干燥,没有进水。仔细研究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组足以令全世界工程专家都叹服不已的阻排水系统。

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

秦始皇陵的地势是南高北低,所以地下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动。于是,当年阻排水系统的设计者就利用地势精心布局,在地宫的东、南、西三个方向修建阻排水渠,形成一个“U”字。

这阻排水渠实际啊是堵墙,深度比地宫还深,底部使用质密的青膏泥夯制而成,厚17米,在青膏泥层之上又加上了21米深的黄土夯土层。而且东南部和西北部阻排水渠的底部落差还有1米。这样一来,由东南方向而来的地下水只能绕墙而走,顺势流向西北出口,根本进不了地宫。

光防地下水还是不够的,设计者还得考虑地表雨水、洪水的侵袭。所以他们还设计了一套地上排水系统。在秦始皇陵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它们纵横交错,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此外,他们还在骊山山麓前筑就防洪大堤,用来防范源自山间的洪水对陵园的破坏。

这一整套地上、地下防水设计简直就是一个设计精妙、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更令人佩服的是,时间已过去了2200多年,它依然完美地运行着,从无疏漏。

考古学家们彻底服了,大呼“鬼斧神工”,认为这和同时代的都江堰、灵渠一样,展现了秦朝高超的智慧与非凡的治水技术。

好了,关于地宫的真假和位置,目前只剩下最后一个谜团了,就是秦始皇所说的“旁行三百丈乃止”到底是什么意思?

考古人员表示,他们在封土往南700米的地方检测到了局部重力异常,也就是说,这里曾经被挖过,所以猜测很可能秦始皇陵的最初选址是在这里,后来因为遇到阻力,于是旁行三百丈换了一个地方,在现在这个地方建造了秦始皇陵。

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专家表示,需要对这个重力异常点的地下土层进行分析。如果找到了挖不动、烧不坏的厚大砂砾石层,那这个谜团基本解开了。大家就等消息吧。

好不容易定位了地宫,下面是不是要发掘一下,看看地宫里到底有什么宝贝?这时有人说了,别费心啦,秦始皇陵早就被盗空啦。真的假的?

秦始皇陵失窃?

在现代考古专家勘测之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普遍都认为秦始皇陵已经被盗了。一方面是盗墓贼实在是太猖獗,中国历代的皇陵就没几个幸存的,另一方面是古籍中都已经清清楚楚地记载了这事。

《史记‧高祖本纪》中就说,汉高祖刘邦曾历数项羽的罪状,其中包括“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

历史记载,项羽进入关中之后,杀了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将咸阳城内掳掠一空后放火烧城,这还不够又去挖秦始皇陵。结果秦始皇陵的宝物太多,30万大军连挖带运,用了30天都没把所有珍宝全部搬走。这事被记载进《水经注‧渭水》中: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最后,项羽又放了一把火,把秦始皇陵给烧了。

其实,秦始皇陵原来地面建筑很多,雄伟高大。有便殿、寝殿、飑官、角楼、门楼等建筑,现在地面建筑都不在了。后世分析其实项羽抢夺和焚烧的主要就是这些地面建筑,他挖到的也就是兵马俑、百戏俑这样的陪葬坑,真正的地宫,他根本就没有找到。

而之后出土的兵马俑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考古专家在坑中发现大量火烧、水淹的痕迹,兵马俑的躯体上还有大量钩斫、砍杀的痕迹,应该就是项羽和他的大军干的。

除了项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季龙(石虎)、唐朝末年黄巢等都盗掘过秦始皇陵,不过他们估计也就挖了个寂寞。

而那些单打独斗的民间盗墓贼应该也没有得手,因为考古学家发现,整个秦始皇陵区,只有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都还离地宫远着呢。

现代高科技勘探结果也确实显示地宫相当完整,考古人员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不过下面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咱们挖,还是不挖?

秦始皇陵还能打开吗?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中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大禹治水后建造的九鼎在秦朝之后就失去了踪迹,会不会正放置在秦始皇的地宫中?还有魏国的稀世国宝——十颗夜明珠是不是正在照亮着地宫?

陪葬坑已出土的物品已经够惊艳了,地宫里的藏品一定等级更高啊。大家心里都痒痒的,很想一探究竟。但是秦始皇陵的可不是那么容易打开的。

比如,司马迁就记载过“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意思就是,墓地中设了很多机关,进入陵墓的人,一不小心触发机关,很可能就会被射成一个筛子。

就算躲过了这些机关,也未必能活着走出来。因为地宫中充满了水银蒸发的毒气,在密封状态下,毒气浓度极高且致命。如果没有妥善完备的保护措施,贸然用现代科技强制打开地宫,那么水银泄漏带来的生态灾难则是不可能想像的。

还有一个原因令考古学家不敢打开地宫——目前没有足够的技术保护地宫中的那些文物。兵马俑出土的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大家现在去参观兵马俑,觉得它们看上去都灰头土脸的,表情也呆呆的,其实每一尊兵马俑在刚刚出土时都是色彩缤纷,表情也是栩栩如生。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经验和技术手段不足,兵马俑出土后表面迅速氧化,15秒开始变化,4分钟后开始脱水、起翘、剥落。

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教训,就是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坚持挖掘明朝定陵,结果很多文物一瞬间灰飞烟灭。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咱们有空时再和大家详细聊聊。

总而言之,现在秦始皇陵的地宫依然没人敢开。我们只能继续等待,期盼未来能有更厉害的全息扫描技术,让大家有机会,一睹地宫中的辉煌。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其实围绕着秦始皇陵还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和谜团,比如地宫长明灯中的人鱼膏到底是什么,真的是娃娃鱼油吗?兵马俑到底如何制作而成,为什么当今的陶艺大师都无法复制?秦国兵器真的含有超越时代的高科技吗?它们真的是秦始皇从外星人那里获得的技术吗?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找机会再和大家分享。那么,对于秦始皇陵,大家还有哪些想知道的传奇和故事,可以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哦。

如果大家喜欢今天的节目,请别忘记点赞、订阅、打开小铃铛。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见。

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WJZM-F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