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年年上演,故宫“千龙吐水”震慑古今!但为何首都屡陷水患?是天灾还是人祸?揭秘600年排水黑科技和密云水库泄洪背后的惊人真相!
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最近,北京又开始下暴雨了。
北京暴雨
很多朋友可能好奇,北京毕竟是华北地区,属于中国北方,天津北京的朋友也都是自称“北方人”。要说起洪水、暴雨,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其实是南方的专利,像是“98年特大洪水”之类的,那是长江水位的问题。不过,近些年,水漫北京,似乎成了暑期档,就像多年前的《还珠格格》一样,每到暑期,必上演。近些年,每到7、8月份,北京暴雨,都快成为一个传统了。
今年,故宫突然呈现出一片“千龙吐水”的景观,让很多人在感叹灾难频繁的同时,也在感慨古人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每年一度的“北京暴雨”。
故宫顶尖排水系统
今年北京的暴雨,一周就下了一年的量,对水坝、防洪建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在种种排水措施中,600年前的一套故宫排水系统,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这套古代最顶尖的排水工程,简直完胜当今的大坝和各种水利项目。
北京故宫的排水“秘诀”有3个要点:首先是地势,紫禁城北高南低,南北高度差约1米多,有助于自然排水。
其二是内“金水河”,这条全长约2,000米的内河,从西北至东南,贯通紫禁城,是所有排水沟渠的终点,并与外部水系相连,肩负排水重任。
第三就是设计精妙的排水系统,始建于明朝,设计采用明暗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建筑(屋顶)、地表(明沟、排水孔)、地下(暗沟)三个部分。
而这次最夺目的,就是“千龙吐水”奇观。
大家知道,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是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在设计上呢,工匠们是让每层台基和地面之间,是有3%~5%的轻缓坡度,中间高、四周低,这样,雨水绕着宫殿走,就可以保证中央的宫殿不会积水。
而在台基四周的栏杆底部,也都是设有排水的孔洞的,可以让雨水很快排到下层。再装饰上1,100个中华传统的“螭首龙头”,雨水从龙嘴流出,像千条小龙在低语。这场景,600年后还在帮故宫挡雨,真的让人觉得好暖、好厉害。整体看起来,给人一种“千龙吐水”的震撼感。
说到这,不说别的,就单从设计角度来看,大家想想,即便是做防水、排水的工程,我们古代的工匠,都可以设计制作得如此精妙,是不是真的挺让人感慨和佩服的?这些用心啊,在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
不过,故宫的设计,当然是为了保证故宫的坚固长久,但放眼整个北京城内外,就不都是这么壮观的景象了,而是凄凉。
在说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先吃点黑参,压压惊。
2025北京暴雨 重大事故?
今年7月下旬,北京的密云、怀柔、延庆部分地区以及承德的滦平,遭遇了极端降水,山区洪水快速汇流后,导致密云水库上游的潮河、白河流域沿河谷村镇,大量被淹。密云水库上游支流清水河、平谷区泃河等中小河流水位暴涨。部分雨洪向东汇入清水河流域,而清水河的下游,就是密云区的北庄镇和太师屯镇,因此,7月28日太师屯镇受淹最为严重。
然而,灾情最引人关注的是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不少网民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有亲属在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失踪或被洪水冲走,表示十分难过及震惊。但这里,实际的死伤报告,是没有官方公布的。
中共党魁习近平和总理李强公开表示,这次北京地区的暴雨已经造成了“重大伤亡”。由于这次暴雨加上泄洪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突破了40人。
要知道,“35人罹难”往往是中共报导灾难、事故的死亡人数上限,死亡35人以上的事故。往往被视为“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时,市委书记职别的人,必需就地免职。这是目前中国大陆特有的一种现象。而因为信息还不够透明,真实的死伤人数可能比这个数字还要可怕。这里插一句,这次是否会有官员因此落马,也很值得观察。
总之,今年的雨水多到官员们都要出来说说话了。甚至,连内蒙古都跟着凑热闹,都下起冰雹了。
怪了!内蒙古沙漠下暴雨
一位正在内蒙旅游的浙江葛先生说,28日那天,他和家人正在内蒙古景区游玩,骑完骆驼之后也就过了十几分钟,天就暗下来,就开始下雨闪电了。他感叹,“我去之前根本想不到,沙漠也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地下冰雹。”。
同一天,内蒙古呼伦贝尔绿意盎然的草原,瞬间被冰雹覆盖,天降冰雹愣是持续了半个小时,冰雹敲打车窗,发出清脆的响声。估计在这里的旅游的网友们,经历这景象的时候,一定也是吓得不得了啊。
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通报,7月底这周,这里的总降水量,已经达到全区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0%以上,内蒙古迎来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最强降水过程,沙漠都变“水乡”了。
还有一个有惊无险的事。有辆私家车涉水前行,结果没想到的是,路面突然发生塌陷了,车辆陷到坑洞里了,好在当时啊,有路人就找锤子把车窗砸开,把里面的人给救出来了,不然,车子这样倒着竖在积水当中,真的很难想像后果会怎么样。这司机也算是命大了。
人工降雨 气候大改?
这次的暴雨确实来势汹汹,但是,首都所在地、四大古都之一的北京,也是当今权力的聚集之地,是最有能力调动各部门应对灾难的。可是,北京却显得如此猝不及防,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为什么北方内陆地区的暴雨灾害频频发生,按理说,不应该是南方的沿海地区,降水量更大一些吗?
我曾经多次采访过旅居德国的水利专家王维洛先生,王先生和已故的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黄万里先生一样,都是反对“三峡工程”的知识分子,两位也被被称作长江黄河的守护者,是中华江河之子。王维洛先生长期关注中国的三峡工程,很擅长深入浅出的分析,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之后也可以详细说说“三峡大坝”和老先生的观察。
说回北京暴雨,在王先生看来,传统上,中国是南涝北旱,但这些年,北方降水量的增多,似乎“降雨带”正在呈现出,从南方向北方推移的迹象,而且,这种降雨并不是过去的毛毛雨,而是倾盆大雨。老先生提到“不知这是否同中国农业越来越使用人工降雨的技术有关。”
因为啊,此前大陆有媒体曾报导过,沈阳的一个地方做人工降雨,炮打出去了,雨却没有降下来,后来降下大雨,结果造成水灾。这次是不是人工降雨,我们不得而知。
今年北京暴雨,主要出事地点,是在密云。光是这里,公开报导就丧命30人。而王维洛先生说,造成这次北京密云水灾的主要原因,不单是极端降雨的问题,其实,还是水库的泄洪问题,因为,这里有一座密云水库。
北京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是中共的一项工程,宣传说是“一湾碧水润京城”。还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北京人每喝三杯水,就有两杯来自密云水库。这座北京人最亲切的“大水缸”,蓄水半个多世纪,滋养了几代北京人。但谁都没想到,如今,这项水利却变成了水灾。
王维洛先生介绍说,建设密云水库大坝工程的目的,是多重的,有防洪、灌溉、发电、养鱼等。不过,当时并没有“供水”的目的,因为官厅水库和浅层地下水,是可以保证北京市的用水需要的。
但那个时候,是大跃进时代,强调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计划新增的灌溉面积为600万亩。工程始建于1958年9月1日,执行的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路线,立下“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军令状。
不过,说到这,大家也听出来了,这种边做、边设计的工程,自然是存在安全隐患的。王维洛先生说,中国有十万水库,在西方国家都在频频拆除“水库”这个违背自然规律的不安全设置的同时,中国,是把这当成了工程项目,但随之而来的灾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我们这里暂不赘述水库,如果大家想听,可以留言,我们之后也可以详细说说。
然而,中共还有另一项工程“南水北调”。顾名思义,就是把南方的水引到北方来,我们且不说,这究竟是不是也再次违背了自然规律,就说当时啊,2014年的时候,当局号称,这“千里而来的长江水,缓解了北京的干渴”。然后呢,这就变成了一项功绩。
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大根是这么说的,他说“虽然南水进京之后,密云水库,已经不是城区供水主力水源,但它的战略作用不可替代。”还说“密云水库的水位持续攀升,蓄水量不断增加,首都供水‘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更加凸显。”也就是说,官员们把保持密云水库高水位的事情,当成了一项战略部署,并据此作为工作成绩。
九水库诡异泄洪
近年来,密云水库的水位持续保持在高位。今年,密云水库的汛限水位是152米,洪水位是150米。可是,平日里,这里的正常水位是152米,过了汛限水位,水库是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下运行的。
结果,一年一度的雨水季到来了,但已经装得满满的密云水库,已经没有更多空间来容纳更多雨水了,所以就只能紧急大流量泄洪了,而这样“保住北京”的工作要求,来得快,执行得也最快,所以,这就造成了对密云百姓的巨大伤害,下游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就都为了“保住北京”而被牺牲了。
再加上今年雨量大,积水多,在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北京密云、怀柔、平谷等多地至少9座水库同日泄洪,352条山洪沟道全部封闭。怀柔山区的很多村庄断水断电,其中有村庄附近,还出现了泥石流。官方数字是说,山体崩塌导致至少6死10失踪。
水漫紫禁城
中国人自古认为天人合一,觉得人间的什么事都是天上的一种对应,而观天象也能找出些世间难题的解方。
近些年,从郑州大水到水淹涿州、再淹至首都北京,这些水灾,似乎都和水库泄洪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然也呈现出一种“山河变色”的景象。
香港风水师“风水豪”曾表示,紫禁城作为皇权之地,淹水被视为王朝不稳的大凶之兆,并且预计这种不稳现象可能会持续。
虽然说,现代科技虽然是越来越发达了,但是,却无法和600年前的紫禁城排水工程相比。上演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或许,也只有故宫了。而这就像老祖宗留下的温柔叮嘱,“天人合一”,我们还是得顺着自然走,用自然的方式,因势利导,排水的效果才最好。
当然,如果大家不能靠各种项目工程排水救助,咱们自己也得多准备,比如学点防灾小技巧,平时多关心身边人。就像故宫的龙头,静静守护600年,认真地用心,说不定就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展现出不可忽视的力量。预言中说,善,即是良方。
好的,今天关于北京暴雨洪灾的事情就说到这,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次见。
欢迎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WJZM-FY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