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關稅區」地位受打擊 港須提速開拓新興市場

更新時間:03:00 2025-02-06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2-06 HKT

  特朗普回朝後對中國重啟貿易戰,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過往一直被視為獨立關稅區不受影響的香港,今次亦被徵收10%關稅;再加上美國郵政一度威脅暫停接受中港兩地寄出的包裹、撤銷小額豁免,可以清楚看到香港已捲入這一輪貿易摩擦當中。香港素來與西方國家有着緊密的商務聯繫,今次被美國盯上實屬不幸。中美博弈是長期的,兩國矛盾不可能在頃刻之間化解,香港既已無法置身事外,那就必須積極應變,爭取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特朗普針對中國,主要理據是美國對華長年錄得貿易逆差,用他本人的話,就是被中國佔了便宜。假如按照他的思路,過去10年累計為美國貢獻2715億美元貿易順差的香港,顯然沒有被針對的理由,事實上許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儘管特朗普政府早於2020年便已要求在港生產的貨品必須標記為中國產品,但明確將香港列為關稅戰的打擊對象,今次則屬首回。這種變化對許多企業來說算是非常震撼。
港商面臨更嚴格報關要求
  目前,香港幾乎沒有工業,較多是做轉口貿易,但近年本港港口競爭力在鄰近地區「爭食」下急速下滑,這已是不爭之事實。如今再遭遇關稅戰,港商將面臨更嚴格的報關要求,不能享受原有優惠,出口成本上升可以篤定。如果說香港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受到特朗普威脅,似乎不是危言聳聽。
  根據貿發局的數據估算,本港出口商可能須多繳4億美元的額外關稅。其實多交一筆錢尚屬其次,更大問題是關稅侵蝕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香港是中國的,但又區別於內地省市,這是「一國兩制」的價值和真諦。儘管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不是美國所恩賜,但後者作為全球頭號強國,它不承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含金量」難免褪色。
  期望美國就此收手,那是不現實的,事實上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已將香港企業視作中國公司了。今次是向港貨徵收關稅,下次可以是打壓駐美經貿辦,甚至找個理由打擊港元。以特朗普那種自以為是、蔑視規則的作風,沒有人說得準。
  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或者說「食四方飯」,一直是香港安身立命之本。因為歷史原因,香港經濟深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當中。展望未來,香港當然不應也不可能與美國脫鈎斷鏈,但同時謀求減少對美西方的依賴,方是高明的。
應謀求減少對美依賴
  隨着美國近年來多次加徵關稅,不少內地和香港廠商為減輕震盪,早已着手開拓東盟等新興市場,這是聰明而靈活的舉動。單論香港,根據貿發局數據,2023年香港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高達1450億美元,佔香港總貿易額的12.8%,這已是不俗的成績。假如我們能夠盡快加入RCEP,屆時香港和東盟的經貿聯繫必可更上一層樓。當然,除了東盟,一帶一路、拉美市場都具潛力,港府應在這些舞台上加把勁。
  特朗普上任才個半月,美國已不斷啟釁。加拿大和墨西哥因自身條件所限,很容易就會屈膝投降。但中國作為一個和美國同級別的對手,這一事實決定中美新冷戰的過程必然是長期和艱辛的。在特朗普1.0時代,香港尚可置身事外,但在2.0時代「玩法」已經不同。在此情況下,香港除了積極作出調整,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