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各级非遗传承人可以说人人手头有绝技,但综合素质有待提升;10年后,不少文化水平不高的非遗传承人,介绍起纸张拉力等专业指数可谓头头是道。科技让历史焕发新生,我想这就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意义所在。”日前,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主题传播活动中,原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非遗工作负责人唐跃有感而发。

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安徽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范发生深以为然,2019年,他作为学员参与研修班,与同学和老师一道深入故宫观摩、互访、取样,通过技术交流不断改进工艺,最终成功复原故宫宫廷建筑修复用纸。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推动,面向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开展系统化培训。中国科大作为首批参与院校,自2016年以来已举办14届,累计282位学员携2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
“我们从来不认为科学和人文是彼此割裂的,非遗就是我们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表示。项目总负责人、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告诉记者,“非遗不能仅仅按照经验去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既是学员,也是老师。第一次脱产一个月,在中国科大学纸、看纸、做纸,是我从业以来最完整的一次沉淀。”纸笺加工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掇英轩纸笺加工企业负责人刘靖动情地说,“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纸浆,一束光打下来,纤维居然像山水画一样美。”
研修班培训课程既有理论课程,如造纸原理、纤维分析、材料分析等,也有创意课程,如手工造纸文化、纸艺设计与应用、非遗品牌传播、非遗影像制作等。“我们还在推动手工造纸非遗数据库建设,希望借助现代技术让非遗可见、可学、可传播,像孩子用的美术纸、读书笔记、文创信纸,未来也可能是传统手工纸张的新出口。”汤书昆说。
如今,在中国科大,非遗研培不止于阶段性教学,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学生了解经典中国、理解匠心的重要渠道。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范琼告诉记者,学校支持在校大学生组建志愿团队,深度参与每届研修班的调研与实践,如今团队成员已超过50人,涵盖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科技史、人文管理等多个专业。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一鸣 摄影 周欣宇)2025-6-29
原文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793b422d0314e568442d289d2cd6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