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bot”登上春晚舞台,机器人在北京亦庄“跑”起马拉松……今年以来,机器人话题持续火热。
当人机共生的“科幻片”照进现实,不少疑问声音也随之涌起:“机器人是否一定要做成人形?”“机器人产业到了爆发的前夜吗?”……
6月24日,在科大硅谷举行的一场人形机器人主题沙龙上,知名科普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邀请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的专家及具身智能行业从业人员,一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破局和商业黎明。
【焦点一】
机器人为何做成“人形”?
当看到机器人随着人类蹒跚学步,带着犹豫和笨拙抓握物品,你是不是也想问一句:机器人做成“人形”,真的合理吗?
“人类社会的设施设备是为人量身定制的,机器人成为‘人形’,能够以最简便的形式适应人类世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张世武介绍,机器人“入乡随俗”,“装配”人类外形,是真正融入人类世界、掌握通用“服务技能”的前提。
机器人的“成长”需要数据作为“养分”,数据从何而来?人类数据天然可获取,机器人做成人形,就能跟着“人类师傅”“学技能”。合肥企业零次方最新推出的机器人ZERITH-H1就是一个例子,“人类师傅”身负VR设备,链接机器人,机器人便能随着人类动作进行“跳舞”、取物。
“像人,能让人机共生更加亲密无间。”张世武认为,当机器人从冷酷的“钢筋铁骨”变得有温度、有感知时,人与机器人的亲密协作将会有更多可能。
安徽聆动通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CEO季超则从产业角度解释了人形机器人的合理性:“大型结构化场景已经被传统自动化设备完全取代,而像分拣、组装等离散制造场景,正呼唤着人形机器人/智能机器人。”
【焦点二】
国产机器人技术到底如何?
从工厂里的柔性装配,到灵巧之手为截肢患者带来福音,在合肥,一场影响着各行各业的“智慧革命”已然打响。
现场,张世武展示了中国科大人形机器人研究院的最新成果——拥有19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已经非常接近真实人手的23个自由度。它能够精准复现人手的33种抓握动作。”张世武介绍,结合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该灵巧手能够对人类指令做出响应。
不仅仅是镶嵌在机器人身上的“配角”,该灵巧手在截肢患者重获新生的路途中将成为“主角”。在临床测试中,已经有一例患者通过灵巧手成功完成了翻书、系扣子等日常操作。
如人一般,机器人的“唱念做打”离不开一颗“智慧头脑”。当前合肥机器人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研发制造一体化格局。而在现场,专注“大脑”与“小脑”的企业“碰头”了。
“我们作为敏捷小脑的研究者,正在着力攻坚,希望能够完成对机器人手臂等部件的高灵敏度控制。”陈锋所在的中科深谷团队刚刚开启新课题,更聪明的机器人“小脑”正在孕育中。
另一边,季超所在的聆动通用团队则用数年时间完成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并解决了“大脑-小脑”贯通难题:“当前,我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思考-对身体部件发出指令-动作’的闭环。”面对曾经国外的技术封锁,季超表示:“敢于进军技术‘无人区’,让‘卡点’变优势,这就是我们国产机器人的胜利。”
【焦点三】机器人何时真正走进现实?
具身智能产业沸腾,技术突破带来狂欢,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要迎来爆发的黎明了吗?“我的机器人助手”将成为现实了吗?
“无论是功能、形态,还是能力,人形机器人显然无法比肩人类。”张世武认为,在最近的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物流,讲解接待、养老陪伴等应用场景中拥有潜力和机会,但机器人的研发、应用仍然是一段充满困难的“征程”,“但是一些关键技术可以通过‘沿途下蛋’的形式进入生产生活场景,就像灵巧手。”
“我们对具身智能是坚定看好的。”季超认为,未来“人的稀缺性”将催生智能化需求,而技术的迭代升级正为机器人产业发展铺就更宽阔的道路,“随着积累和沉淀,技术最终会迎来质变,这个周期可能是三年、五年、十年……但我们相信机器人的未来一定会到来。”
记者:张玉莲 来源:《合肥日报》 2025-06-27 版次:第A03版
原文链接:https://newspaper.hf365.com/hfrb/pc/content/202506/27/content_51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