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修班学员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

研修班学员正在探讨非遗技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所以“理工见长”的高校里,竟有一群来自全国的非遗传承人——有人手持竹浆,有人携带银花纸雕版,有人展示自己为故宫博物院复原的纸样。
教室里、展厅中、实验台旁,纸张的温度和匠心的脉搏在这里交织涌动。
他们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主题传播活动(安徽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角。
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推动,面向全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点围绕传统手工纸技艺开展系统化培训。
十年十四届培训,282位学员、2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里不是古镇老街,也不是文化博物馆,而是一座科研重镇。非遗的活水,正在这里涌动。
非遗是一座桥梁
6月,合肥的初夏热浪翻涌。走进中国科大东校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101会议室,仿佛进入另一种温度场:话语密集、掌声频繁、纸香四溢。
座谈会正式开始前,非遗传承人便围坐在展示台边,互相翻看彼此带来的纸样。
一位来自沿海地区的青年传承人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问:“你这个是用竹浆打的吗?”对面立刻有人回答:“我们这是皮纸,靠的是麻和桑皮。”
十年研修班,就是这样一场场碰撞——知识、经验、语言、文化在此交织、共生。
“一个理工科高校,愿意用十年时间做非遗纸张的事,这听上去可能是极具反差的。我们从来不认为科学和人文是彼此割裂的,非遗就是我们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石云里教授作为主持开场时表示。
“十年来,中国科大连续举办14届手工造纸研修班,从最初的尝试,到今天的体系化发展,这是对传承最深沉的回应。”石云里说。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回顾:“我们起初还是颇有点担心,手工纸这个领域挺小众和自我,传承人未必愿意来学校住校30天。但没想到从第一届到后面多届持续爆满。”他笑着说,“现在招生还需要筛选,有时候竞争很激烈。”
汤书昆特别强调,“非遗不能只是按照经验去做,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手工纸研究所副所长陈彪紧接着发言:“传承人有很多经验,但不一定有科学的认识。我们曾遇到学员自称做的是宣纸,结果成分分析后才发现其实是桑皮纸。课程中的科学知识补全,就是帮助他们弄懂材料的真相。”
纸笺加工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掇英轩纸笺加工企业负责人刘靖的发言让在场不少人动容:“我既是学员,也是老师。第一次脱产一个月,在中国科大学纸、看纸、做纸,是我从业几十年技艺里最完整的一次沉淀。”刘靖说,在课程中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纸浆,“一束光打下来,纤维居然像山水画一样美。”
数字文化教学实验中心负责人张燕翔则从“技术嫁接”的角度出发:“我是做数字传播的,没想到这非遗进校园的研修反而让我对传统技艺的传播方式有了更多启发。也许下次我们可以做数字纸谱。”
中国科大博士生、研修班学生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秦庆从第八届至今,连续参与了七届研修班。
秦庆从记录者的角度出发说:“我田野调查去过全国80多个手工造纸点,越来越意识到,非遗的根是人。我们要记录人的选择与坚持。”
安徽省文化厅原副厅长唐跃说:“从2015年下半年我们在省里推动这个项目,到今天已经影响到全国同行了。一个高校能坚持扎根手工造纸这样一个小门类做十年,本身就是典型的非遗精神。”
安徽省非遗研究会秘书长张媛媛表示:“最初在中国科大开展传统造纸技艺研培班,设想只是一个非遗进高校的尝试,如今已成业内的一项品牌活动。看到这么多成果,真的是超出预期。”
技艺与现实对接
这不仅是一次交流分享,更是一次关于未来生活策源的讨论。通过这个研修班,非遗从庙堂走入市场、从作坊走入校园。
竹纸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杭州逸古斋元书纸公司负责人朱中华,在分享亚运会开幕式节目单专用纸项目时说:“我们家族做纸300多年,没想到能站在亚运会开幕式背后,提供那一本线装节目单的用纸。”
他曾参与的银花纸复原项目,属于故宫乾隆花园宫殿修复工程的一部分。“我们造的手工竹纸加上范老师的梨木雕版,图案细节对齐了乾隆年间的银花纸,专家说基本恢复了原貌。”朱中华说着,还举起一张样纸,在阳光下晃了晃,那一瞬间,图案泛起银光,引得满场惊叹。
宫廷描金纸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故宫宫廷建筑修复用纸复原联合主持人范发生,这位“老合肥”的展示格外引人注目。他讲述了一个“纸进故宫”的故事。
范发生在研修班学习中的一次展示上拿出了自己数十年前复原的银花纸,被同在中国科大参与研修的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专家学员非常激动地选中,通过研修班组织的7位师生深入故宫的现场观摩、互访和取样,最后他承担了乾隆花园御用银花纸的复原任务。
“我接到任务后,跑遍合肥买梨木板,最后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帮我找到了。”他说,“雕刻时一刀下去,全神贯注。三个月做了两块版,最后的成品通过了故宫博物院考核。”他说这段经历“是自己一生的高光时刻”。
泾县皮纸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泾县守金皮纸厂负责人程玮,大学学电子商务,毕业后回到家族的造纸工场。“非遗需要年轻人,也需要方向。我现在打算回去就开发适合儿童绘画的手工皮纸系列。”程玮说。
广东肇庆的李锵鸿是“80后”传承人。他分享了“元宝纸变书画纸”的经历:“我们做了适配国画用的新纸,还设计开发了全套课程包,在乡村的纸文化体验基地里教孩子们自己抄纸。”
非遗不只是传统文化
记者注意到,在座谈会和展览现场,“科学赋能”“青年参与”“教育融入”成为高频词。
中国科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范琼表示:“我们希望非遗研培不只是阶段性教学,而是融入校园文化,成为学生了解经典中国、理解匠心的重要渠道。”
正因如此,学校支持在校大学生组建志愿团队,深度参与每届研修班的调研与实践。如今,志愿者团队成员已超过50人,涵盖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科技史、人文管理等多个专业。
汤书昆在展望时指出:“现在非遗行业的困难也很突出,比如能在一线从业的年轻人很少、产品同质化严重。但我们相信,只要现代与创意探索有效结合,就能打破瓶颈。”
在研修班培训大纲中,记者看到,既有理论课程,如造纸原理、纤维分析、材料分析;也有创意课程,如手工造纸文化、纸艺设计与应用、非遗品牌传播、非遗影像制作。课程计划会不断根据历届来校学习传承人的需求反馈调整,既接地气又有高度。
汤书昆说:“我们还在推动手工造纸非遗数据库建设,希望借助现代技术让非遗可见、可学、可传播。像孩子用的美术纸、读书笔记、文创信纸,未来也可能是传统手工纸张的新出口。”
与其说这是一次传播活动,不如说是一场关于“如何传承”的深度答辩。中国科大的这十年实践,证明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并非对立,而完全有可能是一场“双向奔赴”。
“我们的学生不只是学习理论,他们会去到田间、去到村庄,用设备做检测,用论文做记录。”汤书昆说。
范琼也补充道:“我们想做的是可持续的教育模式。非遗不只是传统文化,也是当代社会发展、代际交融的一部分。”
让非遗拥有更多“可能性”
“科技大学做非遗”,这起初确实是一件让人困惑的探索。但十年后,中国科大已经给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14届研修班,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
——培训282位代表性传承人,涵盖21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余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出版《中国手工纸文库》第一期、第二期十三卷卷本,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国家版本馆开馆展,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的国家工程仍在全力推进中。
——先后有十余位学员和授课老师参与故宫古建修复用纸复原、亚运会开幕式文创用纸研发、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纸提供等重大项目。
“研修班不仅让纸更厚重,也让人更挺拔。”范琼总结说。
长达三个小时的座谈会临近结束时,会议室仍人声鼎沸。有人抓住最后的时间继续向老师请教,有的则围在一起讨论纸张的试样配方,更多人已经开始相互加微信、留下联系方式。
“咱们可以一起合作项目”“以后可以线上讲堂交流”“这个课程我一定带身边朋友来报”……
研修班带来的不止是知识与技艺的更新,更是人和人之间关于文化责任的连接。“非遗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也在一所愿意倾听、愿意搭桥的高校里。”一位与会者临走前感慨地说。
各方对于未来都充满期待:高校希望更多研究项目落地,传承人期待深度培训更赋能,参会嘉宾希望下一次还能倾听到更多“纸之外”的故事,而青年学生也在这次短暂的接触中,种下了优秀文化认同的种子。
十年只是一段长路的前程,但正是这段路,让传统技艺从田野进入一流学府,从指尖和脚步走向书页与传播空间。它没有终点,却有更多开端。
这,是一次教育实验,也是一场文化实践。
这,是一张厚重的纸,在今天轻盈地飘扬。
记者:王书浒 来源:合肥日报 2025-06-25 版次:第A03版
原文链接:https://newspaper.hf365.com/hfrb/pc/content/202506/25/content_51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