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灯光温暖,学生们静静入座,迎来这学期最后一节手语课。
没有声音的问候,没有掌声的回应,只有一双双手在空中轻盈比划,默契传情。这门看似安静的课,已经持续了20年,从一场校园里的志愿尝试,走成了一段跨越语言与认知的双向奔赴。
他们要教的,有基本的沟通词汇,有歌,有诗,是复杂情感背后的“可视语言”。
雨夜教室里的无声开场
入夏的雨夜,雨水密集地敲打着中国科大第二教学楼2210教室的窗户上。中国科大手语课,迎来本学期最后一堂课。
晚上九点二十分,尽管雨势不小,但在一个小时之前,学生们就从图书馆、自习室陆陆续续赶来。
有的背包上还挂着水珠,脚步带着雨夜的匆忙。
尽管是期末考试周,同学们的课业非常紧张,但仍有近30名同学来到课堂。
管理学院统计学专业的大四学生韩羽萌,此刻站在讲台上。作为学校特教服务团手语部的负责人,她轻轻抬手,掌心朝向自己,再从容向外挥出,无声而庄重地比划出那句开场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课堂。”
台下的学生们,以同样沉静而清晰的手语动作回应着,仿佛在寂静中展开一场心照不宣的对话。
课程开始前,教室的屏幕上曾闪过李宇春《和你一样》的温暖画面。此刻,韩羽萌分发下的讲义,正指向今晚学习的内容:中国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
薄薄的纸张上,一个个词语被分解为指尖的轨迹与形状。她细致拆解,“永远”——两手相对,向前方缓缓推出,视线随之延展至远方,仿佛穿透雨幕与时空,追寻永恒的光亮;“东风”——先定位“东”的方向,继而掌心相对,轻盈浮动,模拟风拂过万物的姿态。
她特意强调,“手语世界里,左右不分彼此,如同理解本身无界限。”
韩羽萌的讲解细致入微,采用的是自然手语,几乎对歌词进行了逐字拆解。她解释“插上科学的高峰”——那手势仿佛真在攀登,沿着看不见的陡峭山脊,向着人类智慧所能企及的顶点奋力而上。讲台下,学生们目光专注,手指在空气中无声地跟随、描摹、反复练习。
这些习惯在实验室精确操作仪器、在草稿纸上推演复杂公式的手指,此刻正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情怀。
一堂持续20年的“无声”课
中国科大的手语课堂起源于2005年,当时仅是几个学生为了服务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听障部的孩子而自发学习手语。从最初的摸索尝试到如今体系完整的课程安排,它已经成为特教服务团最具代表性的品牌项目。
“如果只靠知识,这门课走不到今天。”韩羽萌坦言。手语部的教学没有专业师资,大多靠学生自学、传承、互助。他们买书、看网课、请教高年级的“前辈老师”,努力让每一节课保持严肃与价值。
吴玉,科技传播专业学生、特教服务团现任团长。他提到,“有些初衷确实是为了参与志愿服务,但慢慢地,手语成了一种沟通方式,也是一种关系的连接。”
他说,手语课打破了理工科学生之间的“原子化”,同学们每周见面、互相熟悉,在课业与生活中形成一种温暖的社群氛围。
除了课堂,学生们还会前往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做志愿者。
来自物理学院的博士生周锐,他学习手语已有九年时间,手势沉稳流畅。
他与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联系,那份信任甚至依赖,早已超越了语言的界限。他现场向记者演示了一句简单却饱含情谊的手语,“我在合肥等您来”。手势简洁却满含诚意,那份无声的邀约在雨夜里显得格外郑重。
张森是化学物理专业大二学生。他接触手语的契机很特别,源于他大学军训教官的父母是听障人士。
这份触动让他开始了学习,两年时间,他已能进行基础的手语交流,也更深刻体会到手语带来的“看见”。
“它曾帮我推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理解那些无声的世界。如今,我也希望成为更多人的窗口。”还有的学生,因参与科研项目接触手语,严谨的科研思维与这种具象语言意外碰撞出新的理解方式。
学习完毕,韩羽萌让大家自由练习。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只余空调的低鸣与窗外不曾停歇的雨声。学生们低头专注地看着手中的讲义,双手在身前默默练习、推敲。每个人沉浸在自己的节奏里,彼此互不干扰,只有指尖在寂静中划出无形的弧线。
灯光下,这无声的专注汇集成一股奇异的力量,一种对另一种语言、另一个群体的深切尊重与靠近的渴望,在雨夜里静静流淌。
特教中心的双向奔赴
手语是一种视觉语言,与汉语和英语等听觉语言不同,其底层逻辑是“画面叙述”。韩羽萌解释,“它没有明确的语序规则,更多依赖动作起止、手势方向、节奏来传达信息。”
她回忆起一次在特教中心给孩子讲解古诗《千丈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用手语描绘出山、烟、落日与城门的意境。“孩子没有说什么,但眼神中是那种‘我懂了’的恍然。”
“他们学习语言的难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他们用一门完全不同逻辑的母语,在理解抽象文化概念时会遇到很多障碍。”韩羽萌感叹。正是因此,志愿者更希望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与他们交流。
然而,与听障人士流利对话仍是漫长征途。“方言差异、约定俗成的打法都需要磨合,”韩羽萌坦言。她自己也是苦练良久,才能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与孩子们聊游戏、谈功课、甚至聊起“小八卦”。
从最初靠纸笔或语音转写交流,到如今能用对方熟悉的语言打招呼,每一步都凝结着笨拙的诚意。
但沟通远非易事。“学两年手语,可能还不如三岁聋童。”韩羽萌翻出手机里合肥特殊特教中心孩子打的手语视频,“同一个词,合肥和南京手势差出十万八千里。”她曾用智能转写软件和纸笔交流,直到最近才换来一句生涩的手语问候。
手语,远非“比划”那么简单。 韩羽萌反复强调其作为视觉语言的独特性,“它语法语序与汉语迥异,更以描述画面为底层逻辑。”她打了个比方,手语描绘“从前有座山,山脚下有座房”,画面跃然眼前;而抽象概念如“理想”,则需融合“L指拼+思考”手势,或借助手指字母艰难拼写。
这种差异,正是听障孩子学习主流文化课的深层困境。“他们用一门逻辑完全不同的‘外语’学习艰深课程,困难远超‘听不见’本身,”韩羽萌语气凝重。
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她曾用一小时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对面的孩子始终未动笔,却仍在追问。“他们那种对‘简单’知识的不解与执着,常让我震撼—。看到他们为改变命运付出的纯粹努力,我会更珍惜拥有的一切,内心也生长出更多勇气。”
韩羽萌坦言,志愿者的付出远非单向“给予”。有次,她为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用手语拆解古诗“长烟落日孤城闭”。化用连绵的手势勾勒群山、孤烟、落日与紧闭的城门。孩子脸上“恍然大悟”的神情,成了她坚持的动力。“我们讲一首诗、解一道题,未必真能帮他们考上更好大学,但瞬间的理解与连接,真实存在。”
他们在成长,也在等待
在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孩子们与中国科大学生志愿者之间早已建立起一种跨越语言的默契。
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用手语主动回应,用眼神传递理解。学生们说:“我们知道,哪怕一个手势比得不标准,孩子们也会包容地等你慢慢来。”那种被接纳的过程,也让他们明白了教育的另一重意义:陪伴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尊重与真诚。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用稚嫩却流利的手语表达着情感、回应着理解,这些点滴回馈也成为大学生坚持的源动力。
中国科大芳草社指导老师沈彦辰介绍,从2005年芳草社组建特教服务团起,手语课就成为社团的“精神项目”。
“每周例行课,每年节日演出,甚至设计了校园原创手语舞台剧。这种人文氛围已经深深刻进了科大的志愿文化。”
未来,学校也在探索“更进一步”的融合,比如:面向聋生设计科学启蒙课、打造可视化手语教学视频等。
“手语从来不是比划,而是文化与语言的深度融合。看到孩子们越来越自信,我们也看到了这个项目未来更广阔的可能性。”
记者手记:于无声处听见爱的回响
这堂“安静”的课,拥有最深沉的声音。
走进这座课堂之前,我带着无数的疑问,在人人步履匆忙的今天,他们为何会在雨夜汇聚,用宝贵的夜晚几个小时,去学习看似“用处不大”的手语?他们为何而来?他们为谁而来?
在信息汹涌、连接轻盈的今天,这群理工科学生却选择了最不喧哗的方式,试图打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通过一门无声语言,在一间小小教室,在一座城市的另一端,与另一个世界温柔相连。
这是理解的练习,是连接的尝试,更是勇气的汇聚。他们所传递的,不只是手势,更是关于“理解”“尊重”“共情”的可能。
在这个雨夜里,我看到的是一群仍相信“教育能点亮希望”“语言可以打破隔阂”的年轻人。他们也许无法改变世界,但他们相信——改变可以从一次“看见”开始。
记者:王书浒 来源:合肥在线 2025-06-22
原文链接:https://www.hf365.com/2025/0622/1639266.shtml